补贴新政将至 新能源汽车如何从阵痛中突围
自财政部9月8日公开通报《关于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的结果以来,关于新能源汽车骗补丑闻持续发酵,为这一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补贴政策是政府培育市场的手段,是市场建立过程中的临时性、必要性措施,也是国际上通用的办法。”中国工程院院士杨裕生近日在由万帮新能源研究院主办的“电动汽车下一站”主题沙龙研讨会上指出,“但事实证明,过度补贴必然会妨碍市场化,害多而无一利。” 不少车企代表更是在现场坦言,很多一线销售人员经常会碰到消费者提问预购车辆是否存在骗补等问题。“如果新能源汽车产业被贴上‘欺骗’这样的标签,这对车企来说将面临巨大的推广压力。”北汽新能源品牌总监金新如是说。 市场化过程中的“插曲” 据悉,财政部在此次通报新能源车骗补检查结果中曝光了5个典型案例,分别是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贵州万达以及河南少林等客车企业。其中,苏州金龙以5.2亿元的违规补贴资金高居榜首,而同在苏州的另一家车企吉姆西则因恶意骗补情节严重,被取消了整车生产资质。 “正是由于补贴过度,促使生产企业追逐补贴最高的纯电动客车,国营公交公司包销,即便产品寿命不长也不必担心销不出去,不仅不思降低成本去营造市场,反而故意抬高车价,让补贴成了这些汽车企业的超额利润。”杨裕生表示。 然而骗补事件的背后到底谁之过?很显然,政府补贴过度、监管不力确实是诱发骗补的外因。但个别企业受利益驱动蓄意骗补,出现了虚假申报补贴产品“骗补”的情况,其诚信、守法观念缺失却是不容忽视的首要内因。 “出现骗补其实是正常现象,不仅中国有,国外也有,而且光伏行业也有相同经历。”在国网能源研究院主任工程师李立理看来,补贴政策对于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发挥了正面积极的重要作用。“不得不承认,新能源汽车的蓬勃发展对于整个能源行业来说是一次惊天动地的变化。” 作为车企代表,金新则认为,尽管骗补事件对行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对车企来说更是一次洗心革面的重要机遇,“车企更应自我反省、自强不息,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市场化路径。” 此外,杨裕生也指出,骗补事件终究只是新能源汽车市场化过程中的“插曲”,不会阻挡其市场化发展的继续前行。 |
相关文章
- 多项政策酝酿出台 新能源汽车再迎利好2018-08-20
- 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梯次利用步伐加快2019-02-21
- 关于2018年度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汽车积分情况的公示(141家企2019-04-10
-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看中国经济新动能2019-05-27
- 新能源车企应提高自主研发与创新能力2019-08-20
- 拟公告的废钢铁、废塑料、废旧轮胎、新能源汽车废旧动力蓄电池综合利用行业2020-12-17
-
全球及中国绿色甲醇行业分析报告,通过对2024-2025年绿醇市场调查研究,涉及行业政策、需求、供给竞争、技术、产业链、市场前景、市场风险及投资建议等,调研报告同时对2025-2030年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洞察。[详细]
针对垃圾焚烧烟气治理降本增效难题,全球过滤技术的领导者戈尔推出GORE®DeNOx SCR催化脱硝滤... 详细
|
全球及中国绿色甲醇行业分析报告,通过对2024-2025年绿醇市场调查研究,涉及行业政策、需求... 详细
|
- [公司战略] 垃圾焚烧烟气治理降本增效的全新答案:GORE® DeNOx SCR催化脱硝滤袋
- [监测报告] GEP Research全球及中国绿色甲醇行业分析报告
- [监测报告] 丁二酸(酐)行业全产业链分析报告
- [咨询报告] GEP Research生物质绿色甲醇市场研究报告
- [咨询报告] GEP Research双碳双控市场机会研究报告(2024年)
- [政策法规]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意见
|
|
|
|
|
|